12月25日
站好每一班岗
附属新华医院发热门诊护士 孙江
今天,是我结束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支援任务,进入居家休整期的第二天,也是我提前结束休整期返岗医院发热门诊的第一天。
发热门诊,一个在“新十条”施行后工作量激增的科室,一个对确保发热患者正常就医、保障院内就诊安全至关重要的科室。当得知院里很多同事病倒了,发热门诊人力不足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拨通了护士长的电话,申请提前返岗——
只要科室有需要,我随叫随到!
护士长考虑我已经52岁,又多次参与一线工作,嘱咐我在家好好休整。可现在是科室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眼看着科室严重缺员,病休在家的同事们都惦记科里工作,工作群一刻都没有停歇。我是一名有着30多年护龄的老同志,更应该在这时候以大局为重,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护士长商量后,我于今天,12月20日正式返岗,和同事们并肩作战,负责核酸采集和信息登记工作。
“铭记初心,用我所学,尽我全力”, 30多年来,我始终坚守着这份初衷。三年抗疫,我5次进驻救治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虽然是队伍里年纪最大的那一个,但我时刻要求自己保持和年轻同事一样的工作热情和战斗力,尽己所能,站好每一班岗。
迎难而上、敬业求实,新华精神绵延不断、历久弥新,我在这份精神的引领下从小护士变成老前辈,而我的后辈们也会在这份精神的感召下茁壮成长,谱写新华医院更灿烂的明天。
12月25日
我在一线“打怪兽”
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二科医师 刘唱
12月7日,接到医院医务部通知,调派我前往新组建的应急重症病房。作为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医生,我既紧张又激动,就像一个新手奥特曼终于要上场“打怪兽”了,明知会是一场硬仗,仍然相信正义必胜!
然而情况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糟糕。时间紧、任务重,中午刚刚和主任、其他医生成功会师,下午就开始收治患者。当天晚上,循环科的陈宗伟老师主动请缨值第一个夜班,我和骨质疏松科的刘晓丹十点多才离开医院,而那个时候,孙彤、蒋志宏两位主任还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仅仅2天,病房就已经满床。收治的大多数都是高龄患者,甚至还有两位百岁老人。医护们日不暇给,从没正点下班过。
12月12日,新的指示,新的考验:病区转出所有“阴性”患者,全部收治“阳性”重症患者。又是仅仅2天,病房再次满床。30名患者,7个需要一级护理,可以下地活动的寥寥无几。身穿防护服为我们工作带来不便,然而依仗上级领导和兄弟科室的鼎力支持、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尽管依旧忙碌不堪,一切都逐步步入正轨。
感恩,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艰难而光荣的日子。特殊的境遇、棘手的患者、前辈们的帮助让我这个“小大夫”迅速成长。不同专业经验之间碰撞的火花,是平时在本学科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感动,在这个科室遇到这样一批可爱可敬的战友,每个人都热情洋溢、乐于奉献。尤其是蒋志宏主任,就像科室的大家长,从患者的诊疗计划、饮食起居,到医护的工作督导、心理疏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同时,还时常收到来自呼吸二科主任和同事的关怀与鼓励。
感慨,疫情三年来,医务工作者真的付出了太多,被患者和家属误解,做不完的核酸检测,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被压榨到极限的休息时间,还有那距离不远却回不去的故乡和见不到的亲人。目前,我所在的科室在高速运转,所有人为挽救更多人生命而披星戴月、连班无休。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虽然我们是医者,是逆行者,但同时也是儿女、是父母、是家中的支柱。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日,谁不想在温暖的家中躲过第一波的疫情浪潮?谁不想守着年迈的父母、照顾生病的家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怎能放弃?我们必须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因为我们身着这圣洁的白衣;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份天使职业;更因为我们曾做出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我相信,只要我们戮力同心,众志成城,“明媚而自由”的曙光必会到来!
编辑 | 莲 轩
封面 | 艾克黛·安尼瓦尔
技编 | 刘依萍
校对 | 杨 佳
责编 | 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