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日院有你 日新月异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2020级学生 李劲林
手中的香茗渐渐失了温度,却是入口正好的甘润,仰着脸迎着明月茭白的光,心中一片宁和。这是我大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此时的我在家中窗边孑立,屋外是妈妈在唤我:“儿子,吃饺子喽。”绕在鼻尖儿的饺子香经久不散,将我拉进了那段回忆……
为了缓解新生们初入校园的紧张情绪,加强彼此间的感情交流,我们学院2020级李平、张晨曦、黄雪莲、唐磊、苏倩五位班导师于12月9日带领全体新生在北区食府进行了一次包饺子的团建活动。作为院学生会传媒部负责人,我也参加到了此次活动中来。
活动开始前,同学们早早到达了北区食府,开始了准备工作。大家一起布置餐厅、安排座位,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大展身手”。老师们与同学们亲切地交谈,谈论日语学习的苦与乐,谈论生活上的快乐与烦恼、谈论连大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大家其乐融融,一派温馨。没过多久,食堂师傅开始给同学们发放面团、馅料和工具,包饺子活动正式开始啦。一些手法熟练的同学很快便包好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大家各展身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互帮互助,大家的手法越来越娴熟,整个食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活动进行过半,林院长和刘书记带着大大的蛋糕、水果及最诚挚的祝福来到了活动的现场,那一刻我震惊了。林院长说,他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成为同学们来到大学后温暖而美好的回忆,希望同学们在连大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刘书记在蛋糕上写下“日院有你,日新月异”的寄语,希望每一位学生在日院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同时也要牢记前任院长宋协毅老师的嘱托——学好日语,做个好人。
在等待饺子出锅的时间里,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才艺,歌声围绕着整个食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在师生们的期待中被端上了餐桌,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这次活动加深了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让初入大学的20级的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连大日院,温暖如家”的家文化。我相信在日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日语学院必将披荆斩棘,日新月异!
1月13日
好事多磨终成事
佳期难得自有期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唐川
清晨,微曦透窗而入,铺洒在我的桌案上。提着笔的我被这阳光温暖,双目微阖,不觉思绪已然行远……
去年11月27日,经过近一年的等待,2019年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项目及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评选完成了公示,终于正式立项了。这是我申请过的历时最长的项目,从申请到正式立项,用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有时,时间会像乘风而去的落叶,一不小心就枯萎成诗,而有时,它又像今晨跃动在纸上的光斑一般,纵然短,却灿烂。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为了我的项目,科技处老师一次次与上级沟通,一次次为我认真解答,我至今还记得他们为我提供材料、解答问题时的亲切和耐心,这不正是连大人尽职尽责和服务精神的体现吗?项目的成功立项,也终于让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也让本该满树寥落、风寒月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丝温暖。
其实我想借由“连大日记”的平台好好讲讲我的立项故事,可是提起笔,又不知从何讲起,就用这几笔寥寥文字随感而发吧。来到连大六年,让我越来越体会到了教书育人与做科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每次与学生的畅谈,每次对学生的讲解,每次做实验的重复,每次对结果的等待,每次面对失败的苦闷……这都是对我的磨炼。我不敢辜负肩负的责任,每天与身边同事兢兢业业地备课、一丝不苟地实验,与学生探讨研究计划,与同事讨论学科的建设、专业的发展……身边的连大教师也为我做出了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着。这么多的“一次次”,教会了我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积累,耐心等待,始终心怀希望,相信好事终究会到来,这正是“好事多磨终成事,佳期难得自有期”。
现在正值疫情期间,连大的教师和同学们积极面对,服从安排,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大连的防疫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对大连大学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相信一切不完美都会过去,岁月无尽,却有情。
1月15日
爱在你我之间传递
研究生学院2020级学生 陈俊涛
如果说世上有一种东西能融化万物,那一定是爱。
——题记
2020年已成往昔,感谢年末的研究生考试,为我这一年的终结写成了一幕Happy Ending。
12月26日是研究生考试的日子,披星戴月的考研学子终于结束了这冗长而艰难的学习历程,迎来了检验成果的这天。面对大连突然而来的疫情,考研莲子们没有一丝慌乱,斗志昂扬地步入考场。作为2021考研连大考点的一名志愿者,看到大家满载信心奔赴“战场”的那一刻,我感觉这些日子所有的汗水都不是白流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考试面临着疫情防控和考试安全的双重挑战,为了不让每名考生因疫情而“掉队”,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考生。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连夜将考试所需的300多张椅子搬到博学楼和日新楼这两处考点,并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参加到考研疫情防护工作当中,在考试前夕对考场所需洗手液等消毒物品进行安排和布置。
时间来到考试第一天。我们在12月的寒风中安排考生间隔一米站好,然后蛇形依次有序进场。我们为考生测量体温、提示考生戴好口罩,并且在每场考试结束时进行病毒消杀和开窗通风工作。在我们十名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考生们走进了一个个舒适安全的考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组考工作中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老师,由于人手短缺的原因,他们成了“搬运工”,研究生学院书记、院长、辅导员每天都早起晚眠,全心奉献,他们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真谛。正是在每名工作者无私奉献、不辞辛劳的努力下,21考研工作才得以圆满结束。在这次组考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师生、同学间那暖暖的爱意,虽然身体是疲惫的,但是灵魂得到了安放,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笔珍贵的回忆。
最后,愿所有21考研的莲子们不负星光、一“研”为定。我会一直记得一名志愿者的初心: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传递爱心、砥砺前行。
1月17日
口腔医学系“编织大赛”
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 于洪友
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过去,织造的魅力附于衣帛战甲,缠绵悱恻的丝织成了百姓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良人凯旋的期待。如今,它演变成了柔软暖融的毛线团,织就的是我们口腔医学系留校同学的团结和欢乐。今天,我来给您讲讲我们的故事,盼这份欢愉能博君笑靥如锦。
疫情突至,莲子们做了守护校园的“战士”,除了满足同学们“停课不停学”的需求,口腔医学系还安排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每一位未来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针对这个特点,我们组织了一次编织大赛,不仅锻炼了同学们手指灵活、增强业务能力,还富有极大的娱乐性,让同学们学得认真、玩儿得高兴。我们为学生们购买了毛衣针和毛线, 组织同学们通过学习编织视频,使用毛衣针编织出不同图案的作品。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的品格,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情。
在活动组织初期,为了打消男同学的顾虑、更好的激发同学们对“编织大赛”的兴趣并踊跃参与,我与学生们分享了我在国外的见闻:“织毛衣”在国外作为一项艺术课程在男同学中间比较流行,而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创新性。我还从网络上找到了由男性讲解的“编织基础”,大大提高了男同学的参与率。在选择毛线颜色的时候,连女同学都发朋友圈赞叹——咱们的男同学如此可爱,竟然选择橄榄绿、小鸡黄和水粉色呢!
在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许许多多的学生都非常愉悦的与我分享他们的作品,并发表了很多感言。在这些感言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达到了我们当初的举办初衷,而且更多的同学更加的怀念小时候母亲为他们织的毛衣,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学会了感恩。我收集了很多同学的感想,在此先留个悬念,且听下回分解!
十四亿的分担让困难微不足道,十四亿的奉献让爱心大放光芒,在连大这个集体里,我们的心紧密相连,相信在我们全校师生全力协作下,终将取得抗疫的胜利,学生们也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收获更多的友情,度过一个终生难忘的冬季。
1月19日
我在连大“玩泥巴”
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 田雨琦
疫情原因我留在了学校,但我的在校生活却因为学校给我们开展的趣味课程和活动而变得多姿多彩,让我借此机会品味到了许多学习以外的乐趣。很幸运,我与美术学院开展的陶艺课活动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还通过两小时的手工制陶体验,明白了做一名匠人的不易。
我对陶艺的初印象还停留在电影《人鬼情未了》——黄昏朦胧的光影中,一曲Unchained Melody从老式留声机中流淌而出,昏暗的暖色灯,缓缓转动的泥坯,将我们带入到一处满溢甜蜜的静谧之地。可以说,那部影片于我而言是浪漫的启蒙,那软腻的泥像烈酒心的巧克力,既有如烈酒的决绝,也有似蜜巧的的缠绵。从此,我总惦记着自己也能用双手去感受那转在我心尖儿上的泥,想亲手尝试一次陶艺,就如影片中美莉对萨姆说:“闭上眼,感受细泥在指尖划过的那种感觉”。陶艺,在我心里一直是古典又不失浪漫的艺术。
走出影片来到1月19日美术学院的活动现场,我才知道,真实的陶艺是对耐心和想象力的双重考验。活动的上半部分是美院的由老师为我们讲授有关陶瓷的基础知识。他告诉我们,陶器与瓷器是有区别的,可以通过敲击陶罐与瓷罐感受声音的不同——陶罐发出的声音比较低哑,而瓷罐的声音更加清脆。他还为我们讲授了陶瓷的发展、工艺的使用等知识,让我真正认识了陶瓷。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烧窑室,没想到教室旁边经常路过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居然是艺术品的摇篮呢!为了让我们对陶瓷制品有更直观的认识,老师们带我们在教室中看了一列列陶器成品和制陶的工具及设备,真让我大开眼界!
实际操作环节是我最期待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告诉我们如何揉泥、拉胚。我们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块陶土,我学着老师的方法揉泥,看着很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我还体验了拉坯成型,本来准备制作一个简单的大碗,但是由于姿势不当没有固定住陶土,感觉手一直被陶土牵扯住,最终以陶土偏离重心而失败告终。在制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出现差错。
陶艺课时间虽短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这是一件能够真正让自己心静下来的事情,是成就感和艺术感双重的满足。
1月20日
博学笃行香满园
敬往思来逐梦想
教育学院2018级学生 张晓雪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风建设是一个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既体现着学生的外在形象,又体现学生的内在素养。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学院学风建设月早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回忆起来我们学院领导及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现在依然感慨良多。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说在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学风建设月让同学们在行动中提高了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水平,自觉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出份力,用自己的行为去带动身边人。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做了许多的努力,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的我稍有成绩就会感到满足,很少会去想更深层次的“为什么”。通过这次对宣讲的策划与实施,我深刻认识到,想成功成才,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这次学风建设中,我发现,学院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老师对我说:“我们这个活动是面向教育学院全体学生的,不能放弃任何一级。”所以我们面向每一级都有对应的活动,从不同的需要出发为他们解答所面临的困惑。学院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的同学也能够充分利用这大好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地积累经验、充实自己,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用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
良好的学风能够让我们做事事半功倍,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老师的悉心帮助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同学们培养了自身吃苦耐劳的韧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固基础。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育学院更上一层楼!
1月23日
小寒,大寒,
不能让人心寒
国有资产管理处教师 杨军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末,本该冰封千里的北国之地,温度却略有回缓,不知是天暖了水,还是人暖了心。老兵这里煮了茶,还备好了故事,后生,进来坐一坐可好?
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中国大地,武汉封城,全国告急。在社区的倡议下,作为一名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空军航空老兵、老党员,我主动请缨到社区做了一名防疫志愿者,参与到维护社区秩序和安全的工作中来。
在社区工作期间,我参与了防疫“检测站”站岗、执勤、劝导居民、对外来人员登记检查、悬挂横幅、宣传防疫知识等工作,我10岁的女儿也在我的影响下加入到了防疫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成了社区年龄最小的“战士”。我从她小时候就向她灌输爱国主义情怀,总跟她讲,她的爷爷是老党员、老军人、老警察,奶奶也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咱们姓杨、咱们是杨家将的后代,一定要在国家出现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她不畏严寒、小脸冻得通红,却站得笔直,社区居民和老师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形势逐渐平稳,但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发生了——2020年七月疫情再次爆发。毫不迟疑,无惧烈日灼人、病毒凶猛,我和妻子、女儿又一次冲上前线,站在了为社区居民做核酸检测的操场上。我负责维持秩序,妻子和女儿给进行核酸检测的白衣天使递交名单和核对被检测的人员数量。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直至凌晨,我们一家人很累,内心却被奉献的快乐填满。
2020年12月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三次挑战——大连疫情再次爆发。作为志愿者,我再次冲在了前面,19日身穿防护服协助公安干警检查居民身份证、维护社区的公共秩序直至凌晨,20日又全天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当然,我的战场不止在社区。在学校,我同样也在保障师生正常生活和健康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国资处在校领导直接指挥下全体动员、快速行动,积极筹备抗疫、防疫物资,并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和车辆将防疫物资发放到学校各部门。在老生返校、新生入学阶段,我作为志愿者用私家车帮学生拉行李并将学生送回寝室,避免校内人员拥堵同时也能减少学生之间的接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疫情防控。我协助保卫处检查进校人员的工作证,做好出入登记工作,保障校园内部治安和防控疫情,志愿者的工作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党员,不仅要做好分内的本职工作,更应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疫情面前,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不畏艰险,不忘初心,竭诚为人民服务。不管小寒大寒,老杨这里,都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