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让参军成为一种选择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 庞龙龙
昨天,我院和学校国防工作室在博学楼112教室共同举办了2020级新生征兵宣讲会。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二次参加征兵宣讲,往日的记忆慢慢重现,颇多感触涌上心头。
第一次接触征兵宣讲是在大一,那个时候的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热情。宣讲会上,身穿帅气军装的退伍老兵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军营故事。“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是我听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每年征兵季时出现在道路两旁条幅上的“金句”,虽简洁,却有力。当时我想,是怎样的经历才能让每个退伍老兵介绍自己的军旅生活时脱口而出这句话,我甚至怀疑这是军队征兵的固定文案。
当荧屏中每次出现训练、站岗的照片或者视频时,我们都表现得特别激动,幻想着荧屏中的主角是自己,这也不断激发着每个男孩子心中的“军人梦”,或许军人的魅力就是如此。征兵宣讲会是为数不多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的活动,听完宣讲会后心中的激动久久无法平息,甚至都能在一片嘈杂中清晰地听到自己那有力的心跳声。趁着这股劲头去问了报名方式和相关的事项,虽然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但“军人梦”从未在我的心中消失过。
时隔一年,再听宣讲会,虽然有些遗憾,但依然令人热血澎湃。他们大多和我年龄相仿,军营的生活让他们的脸上少了稚嫩与青涩,更多的是成熟与稳重。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处处都是风景线:部队不只是金戈铁马、机械洪流,还有娇嫩的鲜花和暖暖的温情,逢年过节的晚会、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你追我赶的野外运动会、竞争激烈的叠被子大赛等让大家在严酷而枯燥的日常训练中得以放松身心。老兵在宣讲会上说到:“在站最后一班岗的时候,多希望能发生点事情,立个三等功。”听了之后大家都被逗乐了,但是在这笑声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对于即将结束的军旅生涯的不舍,是他们对于那身军装深深的眷恋。
在宣讲会结束的那一刻,我终于为自己解答了有关于征兵金句的疑惑。让老兵们念念不忘的是陪你跑完最后两公里时踉跄的身影;是半夜喊你站岗时低厚的声音;是训练场上挥洒过的汗水,是将扛钢枪的姿势、踢正步的高度融入骨血的深情。他们从未后悔过成为一名军人,因为他们的肩上扛的是保家卫国的责任,是青年一代建设祖国明天的重任,他们心里怀着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
如果有机会,就去当兵吧,去感受那热血男儿的凌云壮志!
11月24日
努力做学校全面提升的“排头兵”
党委宣传部教师 赵恒雪
巍峨的山峦叠嶂起伏,山顶有朦胧的雾霭缠绕盘桓,倏有一声清音从远处飘渺而来,然后,我睁开了眼睛。清晨的5点30分,正是天光乍亮还沉时,不喜早起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磨人的作息——起床吧,还要赶班车呢。11月5日正式入职以来,每天都是这样日出而起、日落而归,新的生活不止使我接触了新的环境,更让我认识了更多美好的人,同时,借着此次全校“大讨论”活动,我对连大精神也有了新的理解。
最近一段时间,“大讨论”活动在校园每个角落如火如荼地开展,王晋良书记、孟长功校长等校领导深入基层,倾听师生意见,现场解决问题,全校师生围绕着如何对标一流、狠抓落实、提质增效、全面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作为面向多个学院采访、拍摄、编辑的一线亲历者,在这冬意肆漫却难掩火热的澎湃激情中,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阴,气温在零度徘徊。然而美术学院218资料室内的温度却不断攀升——正有一场“大讨论”活动在激烈地进行着。教师们慷慨激昂的陈述着工作中的问题、改进的想法和发展的建议,坐在对面的郭长明副书记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一直频频点头鼓励着老师们直抒己见。让我深受震撼的是,当一位教师说到我校某办公系统使用不便、故障频发等问题时,郭书记立刻拿起电话致电相关责任人,指示即刻改进,力争减轻教师负担、满足学生需求,第一时间解了师生们的燃眉之急。这雷厉风行的现场办公让我看到了我校领导真正把“大讨论”做实、做深、做透的决心和努力,也让我看到了教师们热爱连大、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幕只是“大讨论”全景中的一个缩影,我还亲眼见证了校领导们或认真谦逊或风趣严谨的工作作风,曾经只能在远处遥遥而望的领导们深入基层,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学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昨天,教育学院副书记孙艳梅老师含着热泪对我说的话还深深凝结在我的心头——“王晋良书记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带着遗憾毕业,一定要为孩子们解决问题。当他拿起电话现场指示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时,我看到好几个同学都抹了眼睛。”听到孙书记的话,我的心中也涌起万般感受。这就是大连大学吗?没错,这才是大连大学!
作为一名初入连大的新任教职工,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我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宣传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同时也为我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和广阔的平台。作为一种在“大脑里搞建设”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乎立德树人全局,关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百年大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向前辈学习、向先进学习,不断提升“四力”,全身心投入宣传思想工作中去,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努力做学校全面提升的“排头兵”。
11月25日
逐鹿“早道” 团结造就辉煌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师 姚海峰
今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林乐常院长的信息:“小姚,第一届‘早道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日语技能大赛即将举行,这个省级大赛交给你,好好干,带领学生争取好成绩。”
看了院长的信息,我即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学院把一个全新的省级大赛交给我,让我可以大展拳脚发挥专长;紧张的是我院以往参加的所有日语专业的比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早道杯”这样一个崭新的比赛,万一砸在我手里该如何是好?
但是时间并不允许我做过多的犹豫,因为留给我们备战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三个星期。在这三个星期里,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广泛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预赛,从预赛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再去参加全省的决赛。比赛的内容涉及日语作文的写作以及日语演讲,可以说这是对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的一个全方位的考察,通过比赛准备的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学校近年来新引进的青年博士,我想:敢干敢闯,带领学生一路成长,正是学院学校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话虽如此,但是真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还是一片的迷惘。就在这时,学院的林乐常院长、金春梅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金老师有着很丰富的组织指导各级比赛的经验,从比赛的策划、组织、评奖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很多建议。在校内预赛过程中,学院全体动员,有十多名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参赛准备。
在对决赛参赛选手的指导过程中,我院因为疫情无法返回中国的日本外教岩佐老师通过网络,和我一起一遍遍地帮助学生纠正演讲时的语音语调、演讲技巧。
我们从预赛报名参赛的79名学生中,选拔出了19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大连大学出征“早道杯”的决赛。学生参赛覆盖面达到15%,人均受指导次数达到5次以上。
最终,推荐的19名参加决赛学生和全省2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角逐,17人获得奖项,获奖率达到90%,其中特等奖3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2人。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我个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尽管荣誉奖状上的名字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深知“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同样,在学生每一张奖状背后,凝聚着我们日本语言文化学院全体教师精心育人的心血与付出。正因为有我们强大的学院作为后盾,有我们老院长宋协毅教授留下的院训“教好日语,做好园丁;学好日语,做个好人”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日本语言文化学院在学校全面提升的新发展时期,方能继续勇往直前,不断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26日
奋勇拼搏,努力前行
旅游学院2019级学生 张忻怡
距离从沈阳回来已经有半个多月了,但是参加比赛的一切就像梦一样,至今都让我有些恍惚。
当得知我被确定为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导游大赛选手的消息时,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对自己要参加的比赛有些犯怵。因为作为队员中唯一一个2019级的学生,本身我没有参加过导游资格证的考试,不仅仅是笔试,也缺少面试的经验。但是很快,我就在学院老师和一起参赛的学姐学长的帮助下树立了信心。
在比赛中,学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不仅将会议室腾出来给我们练习讲解,还一对一安排了老师辅导我们如何讲导游词。与我对接的是谭淑君老师,她从导游词本身到我的动作、表情等细节部分都为我一一进行了指导,还总是积极的鼓励我。她经常在会议室一呆就是一天,有时候连饭都让同事帮忙带,就是为了监督和指导大家的导游词讲解。老师一直说,尽力去准备,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结果顺其自然就好。同是指导老师的宿院长和黄磊老师也时常为了给我们修改讲解词而推迟回家。同时,与我一起参赛的三个学姐学长也对我多有照顾,包括讲解词的修改、姿势的纠正以及才艺表演中歌曲的选择等等。
在紧张的备赛中,日子一天天飞快的逝去,转眼就到了去沈阳大学比赛的日子。沈阳之行是由三位老师带队,乘坐高铁前往的。在高铁上,本来大家都不太紧张,一开始还有说有笑,然而,在发现了同一节车厢内,还有不少将要前往同一目的地、来自其他学校的参赛选手之后,大家就不由自主的开始进入“备战”状态。
在沈阳大学的比赛经历,十分让人难忘。它看起来很长,足足两天的赛程,但它又很短,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参赛过程中,也许有氛围的影响,大家都紧绷着,连闲话都不说几句。但是当结束所有的项目之后,我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也许有发挥比较符合我自己预期的原因,在等待结果时也并未紧张,只是对自己说,尽力就好。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比较符合预期,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预知未来,但是我想说,当尽力去冲之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留下遗憾。我们应当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奋勇拼搏,努力前行。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11月27日
不负千里,得胜归来
医学院2016级 安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我国疫情逐渐稳定,连大的各项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就在前几天,我与魏志,姜玥彤,孙奇,张伟峻四位同学共同参加了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2020年首届辽宁省医学院校本科口腔医学技能大赛。
早在10月初就得知有这项省级比赛,当时的我一边想着好好准备考研,一边又想借比赛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尽管有些犹豫不决,但我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和其他同学一同报名参赛。在为期一个月的训练中,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受益匪浅。于洪友老师精打细算帮我们协调着备赛耗材;牛莹老师忙里抽闲给我们辅导了因疫情耽误的修复实验课内容;刘卫国老师给我们腾出实验室并重新教授了我们口外的技能;更有韩立赤老师多次前来辅导我们雕刻蜡牙模型,带领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理顺比赛流程,生怕我们漏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细节;郑燕老师更是不厌其烦的忙前忙后,替我们传达来自主办单位的各种信息。
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我们一行人到达了美丽的锦州,随着比赛的逐渐临近,我们的心情也紧张了起来。陌生的环境,崭新的器械,都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但就在当天夜里,带队的郑燕老师察觉到了我们心中的不安,紧急给我们开了多场小会;韩立赤老师给我们耐心讲解比赛规则,甚至指导我们到凌晨1点。两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让我们对这项比赛也充满了信心。就这样,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我们一夜无话,期待着第二天的比赛。
当天,比赛现场的气氛紧张而激烈。尽管有着像中国医科大学这样强劲的对手,但还是没有阻挡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我们提交的作品在当时看来已经是呕心沥血之作,每位成员都非常满意。同时,我们也吸取他人的经验,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仅学习了临床实用技能,也体会到了作为一位医者应有的细致严谨和人文关怀。在我看来,这次比赛带来的收获是完全超过预期的。这场比赛结束了,我们不仅仅是带着荣誉踏上归途,更是带着在比赛过程中增长的经验与技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珍贵情谊回家。正所谓是“不负千里,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