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文件通知: ·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2020/09/24      · 大连市副市长温雪琼来我校调研    2020/09/01      · 大连市医保局局长邸树军一行来我校调研    2020/08/17      · 大连市科技局李大民局长一行来我校调研    2020/08/12      · 大连大学与大连市应急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08/06
 
 
 首页 
 部门概况 
 宣传动态 
 理论学习 
 连大文化 
 媒体连大 
 规章制度 
 文件下载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校园广播台 
 校报 
 
  连大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连大文化>>连大日记>>正文
连大日记第80期
2020-05-18 10:44 党委宣传部 

5月11日

致敬青春的奋斗者

历史学院院长 郝虹

近日再读《三国志·武帝纪》,颇留意于青年时期的曹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0岁的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市北部区的公安局长)的时候,造五色棒(估计是类似于戏曲中,包公的狗头铡、虎头铡和龙头铡,分别用来铡不同等级的犯罪者),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用棒打死。这其中,就包括灵帝宠爱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因违禁夜行而被棒杀。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被大宦官曹腾收养之子。按理说,曹家与宦官的关系更密切,曹操即便不愿与蹇硕等宦官搅在一起,但也无需如此去得罪权势人物。从中可见,他很不以宦官的所作所为为然。

30岁,曹操担任济南相(用现在的情况来类比,是比省小比县大的地方长官)。当时的济南国内风气很败坏,阿附权贵、贪赃枉法等污行是普遍现象,曹操毫不客气,奏免了大多数官员。当地还有滥兴祠祀的风气,居然建了六百多祠屋。曹操也一概毁坏,从此一郡清平。

这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知道政治清明的意义,也愿意为了这个意义去奋斗。

而他付出的代价是为避祸而归乡,所以关东盟军初起之时,参与者或刺史或郡守,均为一方一地之诸侯。只有曹操尺土未有、寸名不名。不仅如此,在那个极重家世的“拼爹”时代,出生于“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绍,无疑占尽了先机;而“赘阉遗丑”的家庭背景,使得曹操的起点不仅是零,简直就是负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拿着一手好牌的袁绍打了个稀烂,而拿着一手烂牌的曹操,最终赢得了建安。

可见,起点如何并不那么重要。更多的时候,一无所有之人反而能以一腔热血去挥洒理想,而不被看似拥有的东西弄得患得患失。

这正是所有青年人的共同点:无所拥有也就无所谓拥有。

在这个起点上,有理想的人比没理想的人拥有的多得多,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在这个起点上,愿意为理想奋斗的人比怠惰的人艰难得多,因为失败要远多于成功。

作为已熟知后来史事的我们,对曹操的印象恐怕只剩下一代霸主这个结果了。但细读史料,你会惊叹,曹操一生转战的地点之广,在那个车马代步的年代,可说是一直都在行走的途中。这其中,于乱军中为流矢所中、坠马;士兵谋叛、夜烧曹操军帐;军队溃散、驰突火出,烧左手掌;败军渡河途中,敌军箭如雨下……都是史料有记载之事。无记载的危难时刻,不知又有多少。

我读史至此,不免揣测,这当中任何一次挫折,曹操没有扛住,放弃了,这种事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是太常见了吗?如果他放弃了,历史又会怎样呢?

从曹操和诸多同时代人的经历中,我看到的是:苟且者总有苟且的理由,而奋斗者终怀奋斗的追求。

曹操在20岁、30岁,努力做事的时候,其实有一种东西已经在他的生命中开始生根、发芽、成长了,那不是别的,正是为理想永不停止的奋斗精神!直到“老骥伏枥”之时,也仍旧“壮心不已”。

青年人,没有理想,枉为青年;不想奋斗,辜负了青春。

5月12日

天使有多美

附属中山医院胸外耳鼻喉一科 赵爱华

天使是什么?它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是纯精神体,拥有出众的智慧和巨大的神圣力量。

人世间最美丽的词语莫过于此吧!那么,人世间的天使又在哪里呢?让我告诉你:是在那洪水泛滥的江河畔;在那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在那流感肆虐的病毒前;在那地震倒塌的瓦砾间。她们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妙手回春般的创造奇迹,用对生命的爱,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诺言。他们就是人世间的天使,人们口中的白衣战士。我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

从2008年至今,戴上燕尾帽已有12年,听起来感觉时间很长,但如果不是看到因熬夜班过早出现的眼角纹和黑眼圈,真不敢相信它就那么弹指一挥间。这12年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一个护士的蜕变——我从一个羽翼未丰的小鸟,变为了成熟的天使!

回想这些年的历程,使我百感交集,太多的感动瞬间、太多的难忘画面都一一映入眼帘。国际护士节到了,每年这一天,都会从各种渠道听到太多赞美护士的语言,而我只想用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讲述一个普通护士的十二年……

工作头三年:懵懂好奇的转变。刚参加工作,应该是一个人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怀着胆怯与好奇,带着激动与兴奋,整天都精力充沛,对工作的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对患者的轻声细语、百般呵护;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体现了年轻人对这份职业的憧憬与热情。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想想,年轻真好!

工作又三年:心里多了犹豫与波澜。走过了过渡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兴奋感渐渐消失了,热情也不再那么强烈了。黑夜的恐惧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身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对这份工作有了压力,或许是在那每一次夜班急诊电话铃声响起时;或许是在凌晨查房患者突然病情变化时;或许是看着同龄人做了轻松工作却拿着高薪时;也或许当病人家属不理解不配合还加以责骂时;又或许是抢救失败,眼睁睁看着患者离去时,总之,也曾有过委屈、自责和心酸,曾几何时也动摇过,到底选择这份职业值不值得?

工作再三年:动摇终究败给了信念。护士的父母没那么多陪伴;护士的爱情没那么多花前月下;护士的孕期也很少经历“皇后”般的呵护;护士的孩子更是没有那么多的照看,可护士却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虽然护士错过了许多与家人相守的时间,也错过了许多繁花岁月,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因为当看到通过自己努力护理的患者一天天好转时,当康复的患者对你真诚的感谢时,当一个生病垂危的病人被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时,内心就会充满了无限的责任感。无论何时都会首先考虑患者的需要,不求回报只求奉献也慢慢成了我心中的骄傲。累了的时候就会想,哪一个职业工作起来容易呢?而又有哪一个职业会有这样的成就感呢?一切的抱怨都会烟消云散!

工作现三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累经验。如今,我也成为临床上的带教老师了。我深知,对于这个职业而言,为人师表的责任更大。我要把前辈教给我的学问好好传承下去,我要教会我的学生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她们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方式方法,教会她们如何排忧解压,如何爱上这份带着沉甸甸责任的职业!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让祖国大江南北的白衣天使变身为白衣战士,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我也不例外,在年初一的晚上,当知道可以支援前线时,我就报名了,当时儿子还说:妈妈去吧,救人要紧!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一个六岁孩子救人的心都如此之坚定,今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孩子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当即就准备好了行李。虽然最后没有让我奔赴前线,但我的心已经和战友们在一起了,祖国有难,天使们便会团圆,这就是南丁格尔的力量,是千千万万个兄弟姐妹的同感,疫情阻断了距离却拉近了大家的心,心往同一个方向靠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天使有多美”?没有概念,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意会出它别样的美。我相信:只要想起当初授帽仪式时宣誓的场面;只要对视着患者渴望生命、求助的眼神;只要听到患者真诚朴实的感谢;只要看到战“疫”中勇敢拼搏却伤痕累累的同伴,白衣天使就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坚持。这就是美丽的表现。

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份信念也会永远指引着我!

5月13日

用身边最好的榜样诠释护理人文关怀

护理学院教师 陈丽娜

线上授课期间我使用的是长江雨课堂语音直播,在无法面对面了解学生的听课反应,无法用现场感抓住学生的目光的众多劣势下,如何将知识点全部的展现出来?如何让课程更加的生动?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并且思考?都是线上授课的大难题。为此,我在授课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希望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们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消化授课内容。其中任闵敏同学的案例,就是更能够诠释护理人文关怀中关于护患之间相互关怀的案例。任闵敏作为2018届护理学院的毕业生,在出现疫情的第一时间,成为我身边最熟悉的驰援武汉逆行者之一。

在《护理人文关怀》的授课PPT里我放了3张跟任闵敏有关的照片。一张是他背对着镜头扶着老人的照片,一张是与女患者的合影,还有一张是一封感谢信的照片,有没来得及说再见的离世,也有治愈后真诚的感谢。课堂上我花了点时间给学生们读了那位女患者的感谢信,她说她记得看不见脸的护士的名字,她说她记得和她病房前比心的小护士……她的这些真诚的感谢为任闵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幸福感,更为听讲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置入感。“希望像学长一样”“离我们很近,让我们能够体会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如果是自己的病人写这封信,我会得到内心莫大的满足感”……短短3分钟时间100多条弹幕,学生们用线上授课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学长的敬佩和对这个案例的认可,更是对护患之间情感的赞叹。这比老师讲授10次护理人文关怀的原则都更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通过任闵敏案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更好地理解疾病、痛苦以及护理人员的使命的沉重。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激情,感受护理专业的博爱、慈惠、人文、专业的生命力与行动力。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是需要学习的,更需要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感受。它存在于护患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

对于我来说,从这次授课中得到的除了是一次经验更是一场享受关怀的过程。我用了10分钟时间向新生分享了这个故事,他们却用3分钟的满屏弹幕回馈给我这个案例让他们感受到了我要传达的内容。这何尝不是老师在教授学生护理人文关怀的同时,学生回馈给了老师那绞尽脑汁备课的鼓励与关怀。这也是对老师职业情感的最好的关怀啊!

5月14日

加油,冲冲冲!

——参加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校内选拔赛有感

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 廖燕薇

2020年,也许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特别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本应在学校的我们,现在在家学习。想想去年的四月,我还在备忘录中淡淡地写着“大连的春,来的迟”,一边羡慕着南方的同学已经在享受樱花为她们制造的粉红色的雨,一边等待着我中意的那棵树吐露出它第一抹春色。而今年的我却在家中度过了一整个春季。花开花谢,嫩叶翠绿,夏天就这样毫无预兆的来了。准备了三个月的计算机竞赛,也伴随着蛙鸣声的出现开始收尾。

很幸运,上个学期末能够收到和陈同学以及张同学一起组队的邀约。寒假期间,我们“夜猫子小分队”在QQ上“挑灯”讨论竞赛方案,从了无头绪到作品完整的呈现。除了终于结束了的痛快感以外,更是对于作品、对比赛结果满满的期待。这份期待感在“计算机竞赛大连大学校园选拔赛”后更加强烈。

4月29日晚7点,校内选拔赛开始了。小小的紧张感随着同学们自信大方的谈吐而一点点减弱,看着一个个优秀出彩、创意奇特的作品,心中为他们疯狂地打call,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同学们都太优秀了,看来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很努力的准备比赛。未看选拔赛之前本以为自己小组的作品足够好,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十分多。时间在同学们或紧张、或轻松、或严肃、或逗趣的讲解中流逝,我的小肚子也忍不住“咕咕咕”地提醒我该吃饭了,已经九点多了,选拔赛还在继续,为了不错过自己小组的比赛,我赶紧盛了满满一碗饭菜,坐在电脑前,虔诚地等候我们组长的作品讲解。吃着吃着竟莫名地开始紧张起来,对着老师们的脸吃饭,总觉得老师们在看我吃饭,怪不好意思的。终于轮到我们小组讲解作品了,组长泰然自若,自信沉稳,讲解的不错,嘻嘻。

这次比赛我没想到学校会安排在晚上进行选拔,挺意外的,所以真的很感谢老师们,感谢老师们连续几个小时耐心听完我们的讲解,本是休息时间却因为我们而工作。对于老师们的付出,我们无以回报,或许只能用更加出色的作品向老师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希望未来大家在省赛中都能有个好的发挥。加油,冲冲冲!

5月15日

光圈之下记录花开

文学院2017级 喻律贤

当暴风雨降临的时候,所有的生灵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生命的面对,在困难面前、灾难面前所做出的生存抉择。可往往就有那么一群人不走寻常路,愿意克服重重困难逆流而上做“逆行者”。尤其是在今年春节前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举国上下为了抗击疫情,又有多少人成为了“史上最冷清的中国年”的“空城”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我原本计划好春节一结束,就去当地的融媒体中心实习。准备去报到前就接到台里的通知,疫情期间为了对我们负责,实习生的工作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在很失落的时候听朋友说可以去融媒体中心的“抗疫志愿专项小组”做实习志愿者,我二话不说就重新投递简历报了名。这个消息不知怎么被奶奶知道了,她放心不下,劝我说爸爸妈妈作为医务工作者已经每天奋战在一线了,让我好好在家待着不能再让他们担心了。可是一想到时时都在更新的新闻,我却只能坐在屏幕前流泪的无奈,就嘴上应着奶奶,还是偷偷的去了。

全城戒备、街道无人、商铺紧闭,这时候所有人都在响应国家号召乖乖居家隔离,可我却每天和我们新闻新媒体部的老师们背起设备,穿梭在当地的各大医院之间,开出皮卡车上山下乡的拍摄采访,下午回到单位又立马加班对当天的新闻进行撰稿剪辑。

在我去参与这份工作前,想象的场景是灰扑寒肃的天气和色调、紧张疲惫的脸庞还有充斥满消毒水气味的城市。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驱车近两个小时深入村寨去采访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村干部,他要委托建水红十字会将自己的几万块积蓄捐献武汉人民。一整天的下乡打破了我脑海里充斥的阴霾想象,呼吸到了久违的新鲜空气,看到了抽绿的梯田、粉蝶样的荷兰豆花和村头娃娃们脸上的笑,这一天把爱与明媚填满了我的心间。

短短一个月实习里,我的镜头和文字里记录下了出征援“鄂”战士们的坚毅;迎接了治愈出院满脸欣喜的新冠肺炎患者;见证了我们本地姑娘在方舱医院视频与未婚夫举办的隔空婚礼;还接收了外籍留学生创作的建水紫陶作品为中国和武汉表达的美好祝愿。

很荣幸自己也小小体验了一次“逆行者”的使命,虽然比起真正奋战在一线的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我也很庆幸自己第一次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能在这样一段特殊时期可以扛起摄像机、提起笔杆子,把这些感动和美好记录下来。

如今,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社会已经有序复工复产,连大也迎来了第一批返校的学子,一切都恢复到了当初美好安宁的样子。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A Reserved 版权所有© 1996 - 大连大学党委宣传部